断舍离,是最顶级的自律
文|华东职能 何欣

人生在世,无非三个问题:事、人、心。

 

佛家曰人有八苦:“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长久、求不得、五阴盛。”

 

这些年,“断舍离”风靡全球。但人们对它的理解,往往只停留在居所、物品等外在事物的表层上。真正要断舍离的,其实是我们的心。

作家周国平说:“人生有三次成长,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;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;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。”

世间最无能为力的事,

莫过于生离死别。

 

1976年,金庸最疼爱的大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缢身亡。

 

那时他正在与妻子朱玫闹离婚。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时,金庸还在报馆工作,要写报评。很灰心,很难过,但他只能继续一边写,一边流眼泪。

 

很久以后,在修订《倚天屠龙记》时,他在后记里写了一段话:“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,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,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。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,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。”因为还未经历,所以他还没理解这“丧子之痛”。待到真正懂得,却不可与外人道也。

 

中年丧子,无论对谁来说,都是一生中的重大打击。到了晚年,金庸提起时依然会伤痛,但是他没有停留在悲伤中出不来。那些愁苦,化成了创作的光。总有一些事,我们是无能为力的,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改变那个结局时,不妨告诉自己,当断。面对无能为力的事,当断。唯此,生活还能继续。

作家冯唐说:“实在放不下的时候,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,你容易明白,你已经得到太多,再要就是贪婪,时间太少,好玩儿的事儿太多,从尊重生命的角度,不必纠缠。”

45岁的苏东坡,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。空有一身抱负与文才,却只能谪居此地。在失败与无奈中,换作他人,或许纵欲声色,自暴自弃。

 

可是,他是苏东坡。他认认真真地去种田,种麦子、豆子、青菜、瓜果甚至茶叶,吃穿用的,他都种上了。吃不起牛肉,他便发明出了“东坡肉”。偶尔和朋友去划船游江,写出了千古名篇《赤壁赋》。他不得意,不失意,友人感叹生命短暂,他却安慰要珍惜这一时一刻的清风明月,便是我们的所得与难得。后来,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醒他,“惟愿深自爱重。”

 

苏东坡心里不烦吗?他不觉得冤屈吗?他对事业没有更高的追求吗?一定是有的,不然也不会说出“黄州如在井底”这样的话。

 

但是,他没有任自己被这些烦欲、执念所牵制,而是选择断舍离,选择活在当下。恳切真诚。

 

 

生活中的大多数烦恼,不过是得不到、爱不得、做不了。

有时候,总是心有执念,不过是因为我们觉得抓住它会弥补那份遗憾。

 

但不知,抽刀断水水更流。

握紧双手,只是空空的虚无。

张开双手,你就拥有了一整个世界。

心中烦欲与执念,当离。

 

断、舍、离。是治愈人生的一剂良药。

无能为力的事,断。

无缘的人,舍。

心中烦欲与执念,离。

 

唯愿你过往不恋,未来不迎,方才不负当下。

0
分享到:
CopyRight&2009 杭州友华通信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